第三百一十四章 科举立,曹操心乱-《汉末:家祖乡啬夫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315章科举立,曹操心乱

    世家大族纵然心中不愿,奈何面对诸葛亮这柄出鞘利刃,以及地方豪强、寒门士子的汹汹民意,仍旧只能选择退避三舍。

    并没有看错。

    除了寒门士子以外,这场风暴也有地方豪强在其中推波助澜。

    若换做东汉王朝,由于地方豪强需要依仗世家大族,想尽办法让族中子弟入朝为官,双方利益可谓是休戚与共。

    世家大族高高在上久了,从心底看不起地方那些土财主,认为他们没有家学传承,不配在朝廷之中担任高官。

    这也是为什么,哪怕以沛国周氏在地方的影响力,都很难在朝中担任两千石的官员了。

    蛋糕就这么大,自汉武帝时期,郡国每年都只有一个孝廉名额,世家大族子弟以及郡守家族后辈都不够分,又怎么可能让给地方豪强?

    哪怕到了和帝时期,考虑到不同郡国之间人口基础相差甚大,此种察举制度对于人口大郡不利,优化了原有每郡一个孝廉名额的制度。

    自那以后,举孝廉的名额改成以人口为标准,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,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,以此推之;人口不满二十万,每两年举孝廉一人;人口不满十万,每三年举孝廉一人。

    汉和帝对于边郡少数民族杂居地区,另订优宽之制。

    在永元十三年下诏,对于幽州、并州、凉州的边郡地区,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,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,五万以下每三年举孝廉一人。

    更改以后的察举制度看似更加合理,事实上名额仍旧十分珍贵,而且让繁荣人口众多的郡国越发兴盛,偏远人口稀少的郡国逐渐凋零。

    就以东汉永和五年为例,号称天下第一郡的南阳郡人口高达243万,每年就能举荐十二个孝廉。

    但对于绝大多数郡国,由于人口较为稀少,每年只能举荐一到两位孝廉名额。

    还有很多地广人稀的偏远区域,全郡登记在册的人口都不足五万,三年才能举荐一名孝廉。

    莫要以为这样的郡国很少。

    仅仅在东汉永和五年,这样的郡国都有十五个,大多集中在幽、并、凉三州。

    就比如人口最少的并州朔方郡,全郡登记在户籍之中的人口,也才只有七千人。
    第(1/3)页